编者按:“电声往事”专栏由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无码86电声分会特别策划,通过采访、自述等形式分享老一辈电声人的奋斗经历,勉励电声同仁不断努力,铸造辉煌。
本期受访者:张绍栋,国营红声器材厂(国营第四叁八〇厂)原厂长
叁线建设中的砥砺前行
小编:张总您好!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来接受电声分会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您之前是国营四叁八〇厂的厂长,见证了四叁八〇厂的一些重要时刻,并作为主编编写了《红声纪事》。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四叁八〇厂工作的呢?能分享一下您和四叁八〇厂的故事吗?
图1 国营红声器材厂(国营第四三八〇厂)原厂长张绍栋先生
张绍栋:我是1962年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也就是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南京七叁四厂当技术员,1964年年底之后有一段时间参加了南京市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1966年底四叁八〇厂建厂的时候,因为当时参加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没结束,所以我比其他人晚了两个月进厂,也就是1967年的二月份才到了吉安市的四叁八〇厂。因为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工厂的生产没有步入正轨,所以有些工作也没能有效地开展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厂里组建了一些群众组织,当时总共有四个组织,后来四个组织大联合,我是联合组织的成员。公司嘛就要抓生产,所以联合组织带领大家把从七叁四厂搬过去的东西都安装起来,到1968年的二月份,四叁八〇厂正式投产,当时文革期间叁线投产的公司是不多的。但后来好景不长,1968年叁四月份又开始了清理阶级队伍,厂里又开始了一些批斗、劳改等运动,直到后面成立革命委员会才逐步恢复正常,厂里的工作就开始逐步恢复起来。
我大学是学工科通讯专业的,所以一直想从事技术工作。从1970年开始研制DSY-70 型电声测试仪,到1973年研制ND2型精密声级计,到后面担任仪器设计组的组长,我一直在技术岗位。到1977年文革结束,厂里恢复了技术设计科,我就担任了设计科的副科长。1980年年底,担任了四三八〇厂的副厂长,再到1984年的十一月,担任了厂长。因为当时干部要求“四化”,即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而当时厂里除了总工程师之外,原来领导班子的成员大多是部队干部出身,再加上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大了,所以就全部退下去了,选择了我们年轻的一代组成一个新的领导班子,班子大多数成员是大学毕业文化。同时,在这期间也经历了一些体制上简政放权、改革开放、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举措。1988年,我就调任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了,离开了四三八〇厂。我在四三八〇厂先后工作了二十一年,从当时我二十六岁开始到四十七岁离开。有的时候和别人讲,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最宝贵的青春都是在四三八〇厂度过的。(笑)
图2 20世纪80年代红声厂大门
小编:我们知道四叁八〇厂是叁线军工公司,但可能很多人对“叁线建设”不太了解,张总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年叁线厂和叁线建设是怎么回事?
张绍栋:叁线建设是上世纪的1964年,根据当时对国际形势的判断,特别是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加强国防建设叁线”这样一个口号,将一些国防军工公司从沿海搬迁到内地,在大后方建立战略基地,以便一旦外敌侵入时仍能保持军事装备的供给,这就是叁线建设的由来。
所谓“叁线”是从地理区域来划分的。因为东北地处中苏交界处,所以沿海和东北为一线;西部纵深地带的十叁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为叁线,例如四川、贵州及其相接的邻近省份的一些地区,如湘西、鄂西和陕西南部等,通常又指它们为大叁线;一线与叁线之间的地区为二线。在一二线省份偏远的一些地方,例如浙江的昌化、丽水,安徽的皖南,山西的晋城等地方又称之为小叁线。这个就是叁线的划分。
小编:通过张总的介绍,我们对我国的“叁线建设”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请问张总,作为叁线公司的四叁八〇厂当时是怎么建起来的,它有哪些特点?
张绍栋:四叁八〇厂是1966年由南京七叁四厂包建的,位于江西吉安市的小叁线军工公司,由当时七叁四厂生产电声和继电器产物的七车间为主体,再配套零件加工、塑料加工、电镀喷漆、模具、机修动力,以及技术和管理等全套班底组成。从党委书记、厂长的人选,到中层干部的人选,再到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都是统统派好的。由南京迁去的职工约500人,建厂的同时招收了60名吉安和赣州地区的初中毕业生作为半工半读学生(后学校停办都转为学徒工)。
图3建厂初期的生产车间
当时四叁八〇厂直属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主导产物是通讯电声器件和继电器,几乎都是用于装备部队,陆军(包括装甲部队)、空军和海军都有使用,属于保密单位,四叁八〇厂是第一厂名,只有对国防军工系统内部使用,对外使用第二厂名国营红声器材厂(开始叫宏声器材厂),通信时要用江西吉安615信箱。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文革时期觉得”宏声“的”宏“不够革命,所以就改成了红色的红。
当时我们国家基本上还是实行苏联那一套工厂的管理模式,再加上当地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以工厂的生产都是“小而全”的,也就是从零件加工开始直到产物成品出货的全过程都是由工厂自己完成,模具、机修和供水也是自己完成。甚至为了应对经常停电,工厂还装备了2台共600办痴础的发电机,还配备了一个运输车队,以及煤气站供应生产和生活用气。这其实也是”叁线厂“的一个特点了。
另外叁线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工厂本身还是一个小社会。因为当时四叁八〇厂在吉安市的那个厂址距离吉安市市区还有五公里的路,虽不算太远,但附近只有一个小村庄,和周围的街道也不太搭,所以叁线厂基本上就是孤零零的一个小社会。工厂里面设立有医院、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高中、技工学校、电大。在红声厂从小孩接生、上学,不能外出上大学的由工厂招工入厂工作,结婚后分配住房,生病时在厂医院看病,死亡后丧事办理等都在厂内解决,相当于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由这个小社会包下来了。除此之外,大部分厂房和职工宿舍也是厂内南京工学院毕业的专职土木工程师设计,再由基建科组织农民工施工建造。
图4 红声厂的厂区小社会
在这个期间,除了工厂本身的发展之外,四叁八〇厂1971年还包建了四叁八一厂,这个厂的地点在陕西千阳县,主要也是生产通信电声产物,后来生产扬声器。再往后因为这个地方也比较偏僻,距离宝鸡还有九十里路,还要翻一座山,交通很不方便,所以就合并到了宝鸡的七六九厂。现在作为七六九厂的一部分,仍然在生产电声产物。
(本期采访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刘菁)